以教学为梦 以奉献为乐 ——记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工程力学系党支部(转合肥工大报787期第二版)
发布人:高永新  发布时间:2019-06-23   浏览次数:138

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力学学科开创于1945年,经过几代力学人不懈奋斗,力学学科已经建设成为均衡发展、特色鲜明的学科。作为我校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的学科之一,四十年研究生教育的历史,为国家培养了数百名硕士研究生和几十名博士研究生,可谓桃李芬芳、人才辈出。

工程力学系党支部始终能够树立正气,让力学系良好的文化、精神和师德师风代代传承。力学系学科建设、课堂教学、讲课比赛、学生竞赛等一系列优异成绩的取得,与时刻起到战斗堡垒作用的工程力学系党支部是分不开的,同时也是几代力学人筚路蓝缕,不懈奋斗的光荣成果。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工程力学系党支部,走进全体力学人书写的那些“以教学为梦以奉献为乐”的故事。

学科建设坚持不懈

力学学科开创于建校之初,作为众多工程学科的基础,对学校工科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不言而喻。

1977年,我校力学专业开始招收本科生,至今已有40年专业发展历史;1980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获得固体力学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得结构力学和实验力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获得了工程力学博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得力学一级硕士学位授予权;2018年获得力学一级博士学位授予权。

几十年来,力学系多年如一日,在学科建设上持续发展。力学党支部更是以此为己任,以身作则,带领全体力学系老师一路风雨兼程,默默耕耘,力创佳绩。

1982年,力学教研室获得校“五讲四美先进集体”荣誉称号;1994年,荣获省教育工委颁发的“省级先进单位”称号;2001年,力学学科被评为安徽省重点学科,2003年、2004年《材料力学》《理论力学》被列为安徽省重点建设课程;2003年,获批安徽省“基础力学教学示范中心”;2008年,获批安徽省“力学省级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如果说,拼搏进取、务实肯干是力学系取得如此优秀成绩的动力和秘诀,那么“父子教授”的传承则是这份成功的内在血液。刘其昌教授(父)和刘一华教授(子),王有成教授()和王左辉教授()两对父子教授,几十年来,他们用青春无悔书写对力学的热爱,把全部的精力都奉献给教育教学,用血脉相承共同见证力学系的一步步发展。

刘其昌教授在其工作的几十年中,为力学系的学科建设作出了很多贡献,为教学科研奉献了一生。1989年,刘其昌教授负责的“改革教学方法、开发学生智能——211教学法”项目获得国家教委授予的“1989年普通高等学校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2012年,刘一华教授负责的“工程力学实验教学”项目也获得了“安徽省教学成果奖”。二十多年的薪火相传书写了力学系教学相长的华章。

刘一华教授是力学系的“老人”,他自小在工大长大,1977年入读我校力学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工作年限最长,党龄也最长。刘一华教授说:“受我父亲的影响,我从小就对老师的职业有一种向往,也因为对力学的热爱,所以决定留下来继续做一名老师,为力学系及学校的发展添砖加瓦。”

王有成、王左辉教授父子同样是力学系不可磨灭的闪光点。也正因为在力学系的学科建设和教育教学上的特殊贡献,他们频频荣获嘉奖。1956年,王有成教授被授予“安徽省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荣誉称号;2006年,王左辉教授荣获“全国师德标兵”光荣称号。此外,王左辉教授还先后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安徽省教学名师”“安徽省优秀教师”等称号,获评合肥工业大学“最受欢迎老师”、建校以来“感动工大十大人物”……

所有的成功都不是偶然,更不会唾手可得。正是涌现的一批又一批岗位平凡、却业绩突出的教师,也正是力学系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与发展,以及血脉相连的教育传承,才使得力学系的学科建设从未掉队,永远熠熠生辉。

教学相长业务精湛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专家型教师队伍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要把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作为大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始终抓紧抓好。”扎实精湛的业务能力是教师的必备素质,只有教师具备足够的业务水准,才能教出高水平的学生。
力学系的老师们深知力学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的重要性,因而尤为重视教学环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功,他们听课、试讲、授课循序渐进,稳扎稳打,不断扎实基本功,只为了给学生奉献一堂堂高质量的力学课。

1982年开始,力学系就实行了“以老带新”的青年教师培养制度,至今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传承。每位老师都要先跟着“老教师”随堂听课,然后进行系内试讲,试讲成功后才能正式开始授课。

刚留校任教时,程长征老师每天都要前往翡翠湖校区听董朝文老师的《理论力学》课,整个学期风雨无阻。回想起初次站上讲台的情景,程老师至今记忆犹新。在正式授课的前一天晚上,程老师的导师牛忠荣教授临时通知他试讲。虽然课前做了充分备课,但是毫无心理准备的他只用了70分钟就把90分钟的课上完了。试讲结束后,牛忠荣教授指出他上课时存在的问题并一一给出建议,程老师根据导师的建议和实际情况调整了课堂教学设计,以便更好地掌控课堂。

在力学系一直被交口称赞的还有王炯华教授的课堂。王老师授课时,遇到专业词汇时,他都会加上英文标注,方便同学们学习专业英语。王炯华教授上课画图无需借助工具,就能画出很标准的力学图形。他的板书更是一绝,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像一幅画,让人耳目一新。作为王老师曾经的学生,程长征老师感慨道:“王老师代表了我们工大教师的形象,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以他为榜样。”

除了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力学系的老师还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我校历史上第一堂多媒体课就是1997年由力学系的王左辉教授在东楼201教室上的。程长征老师回忆道:“刚开始使用多媒体上课时,大家都很新奇,也很喜欢,还去蹭过王老师的课,当时东楼201挤得满满的,连过道上都坐着同学。”在成为教师后,程长征老师依然经常去向王教授请教,学习上课技巧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方法。

优秀的课件是力学系老师上课的另一大“法宝”,老师们也曾因此获奖无数。1999年,王左辉、许海燕老师的《理论力学》课件获得安徽省高教组二等奖;2001年,王左辉老师的“力学号”课件在中国电教化教育协会大赛中荣获一等奖,次年荣获安徽省一等奖;2003年,许海燕老师的《工程力学》课件荣获安徽省三等奖……

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听课、试讲、授课的传统,本就难得,而力学系却还能在传承的过程中与时俱进,不断发扬光大。正如工程力学系党支部前支部书记孙文春老师所说:“力学系老师承担的教学任务授课面广,要面向全校工科专业学生,必须要把控好课堂场面,否则就会影响教学效果。”给学生上一堂出色的力学课,一心只为学生教育是全体力学老师不懈地追求。

讲课比赛以老带新

做一名好老师,必须对所教课程有着系统的、深刻的、准确的理解,不断汲取新知识,站在知识发展的前沿,这样才能满足学生旺盛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和自身成长。

为了不断促进业务能力的提升,力学系的每位老师都会积极参加各种讲课比赛,以提高授课水平,促进自身发展。力学系的另一大优秀传统,就是由参赛经验丰富、资历长的“老教师”与年轻教师结成对子,通过“传帮带”分享教学经验和比赛经验,帮助年轻教师锻炼业务能力,迅速成长,尽快站稳讲台。

2009年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获得者程长征老师与2018年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获得者浦玉学老师就是这样一个“对子”。

在正式登上讲台前,浦玉学老师听了一个学期的课。他不断学习“老教师”们的讲课技巧,逻辑结构,课堂设计以及板书等。而要完成从“听课”学生到授课老师身份的完美转变,还需要经过多次试讲的磨砺。只有在一次次试讲中,不断练习语言表达,行为举止,才能在站上讲台时从容不迫;也只有在一次次试讲中,根据有经验的“老教师”提出的意见,对课堂结构的不断调整,才能在授课时有条不紊,收放自如。

也正因为力学系老师们全力帮助他试讲磨课,不断调整练习,浦玉学老师才能在决赛中荣获一等奖。他说:“这是整个力学系老师共同努力的结果。系里对我的培养,各位老师对我的帮助,让我感动,也让我觉得继续发扬我们力学系的优秀传统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传帮带”的影响下,力学系的老师们在各类讲课比赛中成绩斐然,硕果累累。

1989年,李和平老师获得合肥工业大学首届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第一名;1997年,许海燕老师在全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中荣获三等奖;2001年,周焕林老师在全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中荣获二等奖;2006年,巫绪涛、程长征两位老师在全国第二届基础力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中分别荣获一等奖、二等奖;2008年,柳兆涛和周焕林两位老师在全国第三届基础力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中分别荣获一等奖、二等奖;2009年,程长征老师在全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中荣获一等奖;2016年,王宝珍、王美芹两位老师在全国第六届基础力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中分获二等奖和优胜奖;同年,余波老师在全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中荣获二等奖;2017年,姚程老师在全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中荣获二等奖;2018年,浦玉学老师荣获合肥工业大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第一名……

作为力学系讲课比赛获奖第一人的李和平教授,现已成长为安徽省政协副主席、安徽省教育厅厅长,成为整个力学系的骄傲与榜样。

学生竞赛倾囊相授

“荣获团体一等奖1项(48所高校中排名第十);个人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团队赛荣获特等奖1项(103个参赛团队中排名第二,获奖团队:周晓庆、霍文栋、高超奇)、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参赛的9名同学全部获奖……”走进力学系会议室时,力学系的老师们刚结束每周三的集体学习,只见桌子上摆放着一张张鲜红的获奖证书。问及证书的由来,力学系主任许海燕老师眼里满是笑意与自豪。

2019121~23日,2019年国际大学生工程力学竞赛亚洲赛区(首届)竞赛在河海大学江宁校区举行。经过两天激烈角逐,由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工程力学系许海燕、胡宗军、王宝珍三位老师带领的合肥工业大学参赛团队不负众望,满载而归。一份份鲜红的获奖证书正是力学系老师极高育人水平和孜孜不倦指导的最好证明。

力学系的各位老师总是不遗余力、耐心细致地为同学们提供高质量的赛前辅导,帮助其梳理知识体系、点拨解题技巧,在提高参赛同学专业水平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正如2019年国际大学生工程力学竞赛亚洲赛区(首届)竞赛团体一等奖成员、个人一等奖获得者,来自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制冷与低温系的2015级本科生周晓庆所说:“我参加力学竞赛的原因很简单,我有一个很好的理论力学老师。她经常问我能不能听懂,她鼓励我期末一定要考到90分,她推荐我参加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这么好的老师,我怎能让她失望呢?”她就是力学系主任许海燕,此次竞赛三位带队老师之一。

力学系老师们不辞辛苦组织学生参加了一次又一次高水平力学竞赛,每次竞赛,我校学生都能获得优异的成绩。2017年,在第十一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中,获全国一等奖1项,三等奖21项,优秀奖53项,(宣城校区单独组队,获三等奖11项,优秀奖59项),同时获安徽省特等奖3项,一等奖25项,二等奖26项,安徽赛区团体一等奖。

竞赛不是目的,而是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更是检验老师教学效果的平台。一场场精彩纷呈的“力学盛宴”,为同学们搭建了拓宽知识眼界、提升力学素养的舞台,提高了学生对力学学习的兴趣,促进了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和教学能力的提升,从而对力学学科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这才是所有力学系老师共同的追求。

正如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刘峰所言:“力学系的每一位老师,虽然身在平凡岗位,但一直都在默默奋斗耕耘着,在提升自身政治素养的同时,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既能站得住讲台,又能培养好学生。”合肥工业大学正是由这样一批在平凡的岗位上,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的教育教学群体,才能在全国高等教育领域里不断取得进步。

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有“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力学系的全体老师真正做到了,把身为一名老师当作个人的光荣和自豪,把育人作为一种自觉追求和情怀境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传道者自己要先明道、信道,才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才有可能为社会、为民族培养出栋梁之材。力学系就是这样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