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科简介 合肥工业大学力学学科创建于上世纪50年代,于1981、1986年分获固体力学和工程力学硕士授予权,2000年获得了工程力学博士授予权,在2002年被评为安徽省重点学科。2011年获得力学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现含盖所有的4个二级学科硕士授予权。2017年获得力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 本学科目前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年富力强的高水平学术队伍。现有教师36人,其中教授17人(其中博导9人,硕导8人),副教授硕导13名,讲师7人。其中洪堡学者2名,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奖获得者2名,全国模范教师和全国师德标兵1名,安徽省教学名师1名,合肥工业大学黄山学者、黄山青年学者5名。 力学学科是本校许多工程学科的基础,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科研和教学取得丰硕的成果,同时也为支撑相近工科学科的发展和学科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和肩托作用。近5年,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7项,省部级项目16项,纵、横向科研经费近5000万元;获省级科技奖5项,教学成果奖2项;发表SCI收录论文80余篇,EI收录110余篇;专著3部。 研究方向 本学科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在固体力学、结构振动与控制、工程力学、流体力学与软物质力学主要4个研究方向均衡发展,并形成了如下研究特色。 1)一般性地解决了边界元几乎奇异积分计算的国际性难题,使得边界元法能够分析薄至纳米量级结构的物理场;创建了扩展边界元法计算切口奇异应力场的新途径。 2)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层状结构的状态空间分析理论体系;并在智能结构振动与控制的理论研究中取得系列成果。 3)系统研究了动力相互作用的理论和相关关键技术问题,解决了桩-土-上部结构体系动力相互作用的力学难题。 4)发展了定量模拟孔隙介质中弹性―电磁耦合波的数值方法,解释了地震诱导电磁场这一物理现象。 5)发展了火灾模拟计算方法,揭示了火焰加速、层流向湍流转变、燃烧转爆轰演变机理,在可压缩反应流体动力学计算方法及爆炸防控技术取得创新成果。 6)建立了水凝胶层失稳临界条件的状态空间解,获解软基底上的双层材料表面失稳临界波长的转换机理;分析出了纳尺度软物质中量子场与弹性场相互耦合而产生的应力场。 人才培养目标 本学科旨在为国家工程企事业单位培养从事与力学有关的科研、技术开发、工程设计、产品检测或开发人员,其中主要培养面向机械、土木、水利为主的行业从事设计、计算和强度分析工作高级技术研究人员。经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毕业生应具备以下素质和能力: 1)具备学术潜力,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和力学等理工科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力学以及相关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和前沿动态。 2)具备力学科学基础研究、工程应用研究的科学思维,在力学学科领域内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分析、表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富有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 3)具备学术创新能力。了解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和学术前沿,结合所研究的问题,独立开展高水平的研究;建立合适的力学模型,并在理论推导、实验设计和计算模拟等至少某一方面做出创新成果。 多年来本学科已为国家培养了数百名硕士研究生和几十名博士研究生,毕业生遍及全国十几个省区。大部分都已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在各自的工作单位担当重任,其德才素质及工作能力深受社会欢迎。许多获得了国家注册工程师、建造师、监理工程师资格,在等国内重点工程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国内外影响 本学科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得到学校和全国同行业的广泛认同和好评。《材料力学》和《理论力学》是安徽省精品课程,力学教学团队2008年获得安徽省优秀教学团队,多次荣获省级教学成果奖、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优秀教材学术专著奖,其中程长征教授2014年获得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奖。王建国现任安徽省力学学会副理事长。牛忠荣现任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中国南方计算力学协作组副主任委员。刘一华担任安徽省力学学会副秘书长兼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王左辉现为教育部教育技术骨干教师、安徽省教育厅信息中心首席专家、安徽教育网专家组成员。周焕林为华东基础力学与工程应用协会常务理事、南方计算力学联络委员会委员。 主任:李孝宝 教授 副主任:余波 教授 支部书记:胡宗军 副教授 |